立法“护花” 让世界爱上洛阳 | 河洛观潮

李现森


【资料图】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在洛阳,千百年来洛阳牡丹花脉不断。牡丹,就是洛阳历史的活化石。

城是一朵花,花是一座城。一朵花的命运与时代相伴,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促进和推动牡丹产业发展?“为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注入强大法治力量”,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的答案:当好“护花使者”,请世界爱上洛阳!

“一朵花”惊艳一座城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从某种意义上说,牡丹早已突破植物学的范畴,成为融入国人生命、传承历史文脉的“国民之花”。

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APEC北京峰会到G20杭州峰会,从北大燕园到上海人民公园,从祖国宝岛台湾到国际友好城市,“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如今,洛阳牡丹正以包容开放的气度走向更大的舞台。

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春潮涌动,洛阳牡丹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彼时,牡丹被确立为“市花”,并于1983年举办首届牡丹花会,“赏花之人比肩接踵,光鞋子就捡了一箩筐”。

国运昌时花运昌,太平盛世喜牡丹。历经40年发展,洛阳牡丹早已跳出单纯的‘赏花经济’,如今正以新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玩法,形成“优三产、强二产、带一产”的完整的“全链条”产业之花。

——牡丹“入馔”“入饮”“入妆”,开发出琳琅满目的牡丹食品、饮品、化妆品;

——牡丹“触网”电商直播,成为盆花鲜切花销售的新渠道;

——牡丹“下乡”在丘陵旱塬、南部山区,扮靓了河洛乡村,搞活了乡村经济。

走进国家牡丹园牡丹产品展示馆,“一朵牡丹”全花茶在杯中“盛开”,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和味觉享受;牡丹花瓣经特殊工艺处理,与馅料巧妙融合,来一口牡丹鲜花饼唇齿留香;牡丹精油与美妆融合打造的牡丹特色化妆品,备受顾客欢迎……

还有,陶瓷技艺与牡丹文化完美融合的牡丹瓷,更让“花开花落二十日”的牡丹常年“盛开”在瓷盘上,栩栩如生,屡屡被作为“国礼”登上大国外交舞台。

一朵牡丹花、一个牡丹节,一座牡丹城,正成为“风口产业”,激活促进就业、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中的“一池春水”。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牡丹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牡丹产业发展受到压制。保护牡丹已成为当务之急。

从“花开花落二十日”到“牡丹花开遂人愿”,每一个新品种的育成,都是“十年磨一剑”。“通过立法对牡丹历史、产业和文化的深度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助于保护牡丹的生态环境,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少专家学者表示:一部顺应民情民意的良法、善法,不仅给人温暖和希望,也会给地方竖起一个新坐标。

基层有呼声,群众有期盼。从“看景”变“入景”,从“旁观”到“体验”,我们该怎样持续提升“洛阳牡丹”品牌影响力?2023年2月21日,洛阳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次主任会议,提出了立法“护花”,让牡丹产业“香飘万里”的动议。

在他们看来,牡丹不仅是一朵美丽的花,一个品种,更是一个生态链,一座城。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挖掘文化内涵,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牡丹从品种保护、研发、旅游观赏,到精深加工、花卉及产品交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态跨越,可以让“牡丹”“盛世”交相辉映。

为一朵“花”立一部“法”

“牡丹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符号,是洛阳这座城市成长如影随形的基因”“牡丹产业‘闯市场’,标准制定至关重要”……

让一朵花,滋养一座城!面对“众望所归”的良法,无论是群众还是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局外人,无一例外都是参与者、见证者、监督者、受益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会上的部署,迅速转化为会后的行动。

号令即出,动若风发。2023年2月,《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被列入洛阳市2023年度地方立法计划。紧接着,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班,牡丹保护立法正式拉开帷幕……

“一朵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城市气质。牡丹立法工作启动后,好评如潮。有人感叹:牡丹立法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有人期待:希望推出更多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也有人点赞:用法规护航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指日可待……

“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凝聚共识。”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保国更是数次在洛阳牡丹立法座谈会等场合强调,当务之急就是要以“有解”思维,加快推进牡丹立法进程,这是责任和担当。

“推进的‘洛阳牡丹’立法工作,要力求突出地方特色,使条例能够接地气、立得住、真管用。”一连数天,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分头带队,围绕洛阳牡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牡丹种植发展与扶持政策落实、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文创艺术品研发、主题文旅业态发展情况,开展深度调研、座谈……

回溯历史。一朵牡丹,曾盛开在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里,绽放在见证幸福联姻的一纸婚约中,定格在充满时代回忆的国民家居用品上……

品味当下。牡丹已然跳出单纯的‘赏花经济’,正以新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玩法,远赴重洋开展文化、经贸交流,香飘世界。

“牡丹保护与发展立法必须体现民意、汇集民智、解决实际问题。”开会、调研、酝酿、座谈、讨论……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首创”,更难能可贵的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纷纷打破思维束缚、部门界限、层级限制,上下一体、横纵联动、高效协同,形成了合力共推的整体格局。

牡丹全身都是宝,每个部分都直接关系着花农“接二连三”增收致富的新载体,“花经济”如何能花开不谢?“花产业”如何塑品牌、提效益?牡丹文化怎样更好传承创新……每到一处,调研组围绕牡丹保护与发展立法的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把脉问诊”,追问到底。

据介绍,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召开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立法项目论证专题研究会、座谈会等,广泛听取市直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科研院所、行业协会负责人意见。立法小组更是10多次深入牡丹园艺基地、牡丹产业龙头企业等实地调研,围绕牡丹种质资源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建章立制。

让“洛阳牡丹”开得更盛更艳

“《条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洛阳实际,兼具规范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市人大常委会相关领导的一句话,道出了立法人的心声。

“牡丹种植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向‘二三产’延伸发展速度不快,种植用地指标受限”“消费市场开拓不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牡丹文化衍生品市场还缺乏规范”“知识产权保护有待提升,围绕‘风口’布局牡丹产业的力度不强”“要将牡丹保护中取得的经验与成果,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和提升”……

“牡丹立法可谓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千锤百炼。”相关负责人说,“大到法条设计,小到标点符号如何运用,都是经过无数次仔细推敲,精雕细琢。”

比如,“种植牡丹”和“保护牡丹”不再分属两个部门。过去由于权责划分不尽符合实际,部门之间存有职能交叉。此次立法就针对这一问题及时作出回应,明确了林业、城市管理、文广旅等相关部门在牡丹文化保护传承、生产经营中的分工。

“洛阳对制定《条例》做了大量工作,从品种保护、研发、旅游观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尤其是品种保护写得很详细”“《条例》语言精准、言简意赅,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能为洛阳牡丹发展保驾护航。”“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真正使条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

掬水“法”在手,护花香满衣。2023年9月25日,《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提请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在分组审议讨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条例》一定会为洛阳打造‘牡丹花都、北国花城’注入法治力量”“着眼于‘一事一议’,是‘小切口’立法的生动实践,突出了重点领域立法,也体现了立法为民”,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相关领导和省人大代表们对《条例》给予了充分肯定。

东风夜放花千树。《条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全方位的重构,将其体系化、科学化。其不仅列出了“打造牡丹花都,建设北国花城”等关键词,还把公众最为关心的“支持建设牡丹文化博物馆”“建立濒危品种、珍稀品种、特色植株、野生植株以及四十年以上株龄牡丹等档案”等问题列举、梳理出来并积极予以解决,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据介绍,《条例》分七章共48条,对牡丹核心种质资源保护、品牌保护、产业扶持、科研支持、文化传承等方面建章立制,规范了洛阳牡丹的保护管理、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活动,包括加强牡丹种植基地保护、加强品牌保护力度、加强牡丹文化保护传承和扶持牡丹产业发展等主要内容。

反复推敲、精雕细琢,《条例》的立法可谓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千锤百炼。“对牡丹保护进行立法,意义重大。”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相关领导说,洛阳立法保护牡丹,开启了河南省保护珍稀自然资源的先河,也将会推动洛阳牡丹产业发展。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基层的呼声和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颁布施行。这也标志着洛阳牡丹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相信,洛阳牡丹必将会在法规护航下绚丽绽放、香飘万里。

责编:陶纪燕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