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增收不增利的趋势延续


【资料图】

桃李面包继2021年首次业绩失速之后,去年再尝苦果。桃李面包披露的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86亿元、归母净利润6.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4%、-15.11%。业绩降幅与上年的13.54%比,进一步扩大。其中原因错综复杂。一是来自成本费用提升,主要表现在疫情、部分地区夏季限电以及终端配送服务等费用增长;二是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毛利率下降;另外,汇兑收益、理财收入减少,购买商品期货合约也产生了投资损失。

在去年第一季度,公司经营疲软就已显端倪,该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80%。随后,增收不增利的趋势延续,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中央工厂+批发模式、短保面包产品,成就了桃李面包,公司得以冲出山海关,成为东北地区鲜有的消费白马股并走向全国。短保面包生意,更大的市场在华南。无论是人口稠密度,还是消费购买力和市场活力,未来华南市场对公司至关重要。

面包企业主要采取的商业模式有两种,其一是桃李面包、宾堡等面包公司采取的“中央工厂+批发”模式,优点在于成本较低,可以批量生产,不足在于面包的新鲜度及口感无法与现制面包媲美。其二是巴黎贝甜、好利来等公司采取的连锁店铺模式,定位于中高端消费者群体,面包现做现卖。

但无论以哪种模式经营,国内面包行业的集中度依然较低,产品竞争激烈且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料显示,达利食品曾推出“美焙辰”,宾堡收购了曼可顿在国内的全部4家公司,类似于罗森、全家等连锁店也推出了自有烘焙品牌,这均会对蚕食一部分桃李面包的市场份额。

面包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面包等产品的口味、外形、包装等要求更是不断提高,能否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对公司产品的销售可能产生巨大影响。

在中国的沿海地区,面包经过近二十年的连锁品牌的经营推广,终于已经从点心的概念,走入主食类和生活必需品的阶段,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但面包的品质在这些年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并且有因为原物料和人力的提升而被刻意的品质下降。面包的个性化区域平庸,这在将来的面包产业的发展,将是需要重新定义和修正的。

随着线上消费的兴起,糕点类品牌如三只松鼠、百草味、分分鲜等也在崛起。线上模式的优势是能够掌握消费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消费需求,从而倒逼工厂设计、出样和销售,这是线下销售所不具备的战略优势。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面包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分析:

面包在中国已经退去西餐标签,与豆浆油条的地位比肩,成为早餐的代名词。这背后,是中国焙烤食品行业的迅速发展。

当前中国面包行业仍未饱和,市场空间广阔,市场集中度低,随着市场的发展,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对面包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一方面,短保赛道近年来的入局者不断增多。达利食品在2018年推出酵母面包的子品牌美焙辰,盼盼食品、曼可顿、嘉顿等均拥有自己的短保产品,定价与桃李面包相近,对于消费者来说,意味着同质化很严重。

另一方面,在年轻人注重健康、卫生的消费趋势下,现烤成为面包行业的新方向,不少商超开始推出自营烘焙产品,烘焙产品供给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我国面包糕点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近两年增速虽略有放缓仍是增长最快国家。根据数据统计(从消费终端统计),目前中国面包糕点行业消费规模已超千亿,居亚洲首位,在全球范围仅次于美国。

我国面包市场近年来有所发展,但人均面包消费水平相对海外发达国家仍然较低,仅为4.2美元/人左右,低于日本的29.3美元/人,与法国(143.8美元/人)、德国(145.5美元/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可以预见,中国面包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想要了解更多面包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面包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报告对我国面包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面包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面包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推荐内容